細菌性陰道炎的介紹

本文已影響1.9W人 

正常健康婦女,由於解剖學及生物化學特點,陰道對病原體的侵入有自然防禦功能,當陰道的自然防禦功能遭到破壞,則病原體易於侵入,導致陰道炎症,幼女及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缺乏,陰道上皮菲薄, 細胞內糖原含量減少,陰道PH高達7左右,故陰道抵抗力低下,比青春期及育齡婦女易受感染。

細菌性陰道炎的介紹

在正常情況下,陰道細菌主要是乳酸桿菌,它可抑制厭氧菌生長,使陰道中的厭氧菌與需氧菌之比維持在正常的2:15:1之間,形成正常菌羣生態平衡而不致病。當陰道內細菌生態失去平衡時,就會導致細菌性陰道疾病,常見的有嗜血桿菌性陰道病、非特異性陰道病、加特納肝菌性陰道病、厭氧菌性陰道病等,統稱爲“細菌性陰道病”,多見於15-44歲的女性。

不論何種類型的細菌性陰道病,陰道分泌物增多,有腐臭和魚腥味,少數病人外陰瘙癢或燒灼感。但陰道壁無充血、紅斑等炎症表現,也查不出大量白細胞聚集,只不過其他雜菌大大多於乳酸桿菌,使有益於陰道的乳酸桿菌失去作用。

這些雜菌在陰道中大量繁殖,可產生高濃度的亞硝氨,久之,可通過宮頸人乳頭瘤病毒的作用而致癌;還可引發經期出血過多或妊娠性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異位妊娠或不孕症,乃至泌尿系統的反覆感染。

已孕婦女可引發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絨毛膜羊膜炎、早產及產褥期感染等;行子宮切除術者,術後陰道殘端感染的機會大爲增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