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善治痛風

本文已影響2.84W人 

土茯苓藥材來源於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廣東、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地。該植物蔓生如蓴,被稱為過山龍、過崗龍者,乃言其藤藤相接,攀援而至滿山之意;其根莖呈塊狀而不規則,其結節狀隆起如盞連綴,大若雞卵,半在土中,皮如茯苓,故得名。

土茯苓善治痛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功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用於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由於該藥入藥較晚,如張山雷曰: “自瀕湖《綱目》,始以藥入本草。”宋·蘇頌《本草圖經》始有“施州土人用以敷瘡頗效。”

臨牀上應用的人並不多,且不廣泛,實際上該藥的作用是很強大的,用得好,往往起沉痾,療大病。

要想用好土茯苓這味藥,一定要掌握好兩個特點。一是祛濕,二是解毒。尤其是第二個特性。前賢在這方面論述的特別突出:土茯苓利濕導熱、涼血解毒,歷來為治梅毒要藥。明蘭茂·《滇南本草》中有一專治楊梅毒瘡的單方,即用即用“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

明·汪機《本草會編》亦用以治療楊梅毒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土茯苓治療梅毒有較詳細的記載::“今醫家有搜風解毒湯,治楊梅瘡,不犯輕粉。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服輕粉藥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若因服輕粉導致肢體拘急者,可重用土茯苓配豬牙皂、牽牛子各3g應用。

梅毒是毒,濕毒更是毒,雖説種類不同,但在中醫裏都可以劃歸於濕毒的範圍,從而達到異病同治的效果。我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濕疹、牛皮癬、頭痛、帶證及痛風等。這些病凡是濕熱瘀久,化毒傷正,濕毒邪盛者,都可以重用土茯苓來治療,往往應手起效。現舉一病例示之:

處方:生黃芪30g 當歸10g 土茯苓120g 川萆薢30g 生薏米50g 澤瀉30g 豬苓15g 蒼朮15g 滑石30g 阿膠10g(烊化) 殭蠶10g 全蟲15g 威靈仙30g,每服七付調一次方子,基本上以上方為主,重用土茯苓120-90g,共服60餘劑藥,經檢查血尿酸恢復到正常值,右腳亦不痛了,人也有精神了。基本痊癒。囑戒海鮮肥肉半年。

按:痛風疾患,此乃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中醫認為系濕濁瘀阻、停着經隧而致骨節腫痛、時流脂膏之證,應予搜剔濕熱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風濕之功。脾胃健則營衞從,風濕去則筋骨利。此證確以濕毒為主因,但往往兼夾風痰、死血為患。治此證,恆以土茯苓為主藥,在用量上突破常規,一般每日用60~120g,參用蟲蟻搜剔、化痰消瘀之品,堅持守方,定收佳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