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脫石散是嬰兒奶瓶清潔寶寶口腔潰瘍蒙脫石散

本文已影響2.17W人 

一、寶寶口腔常見問題

馬牙

蒙脫石散是嬰兒奶瓶清潔寶寶口腔潰瘍蒙脫石散

大多數寶寶出生4—6周後,在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牙齦邊緣會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牙齒,俗稱“馬牙”。這實際上是由上皮細胞推擠而成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會在數月內逐漸脫落。專家表示,發現馬牙不用做任何處理。千萬不能用針挑,更不能用任何方法擦破馬牙,這樣做可能會使黏膜損傷導致炎症。

長牙不適

長牙期的寶寶容易流口水,常常將手指放入口中,或者抓到東西就放到口中咬。此時,寶寶的脾氣也會變得比較暴躁,常常會哭鬧不安。專家表示,長牙期的寶寶出現吸吮手指的情況會隨着牙齒的萌出很快消失。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專門的磨牙棒等,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

口角炎和口脣炎

在天氣寒冷和乾燥的時候容易發生,主要表現爲口角糜爛、脫屑、張口時嘴角出血,孩子嘴脣乾裂、起泡。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用3%左右濃度的熱鹽水,用毛巾蘸着對脣部進行熱敷,一天三次,再在四周塗抹一些藥物,比如金黴素等,並口服B族維生素。在飲食上,多讓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對於孩子舔嘴脣、咬脣等不良的習慣要制止。科醫生表示,要隨時清洗孩子口脣周圍的口水,擦乾後抹上保溼的潤膚露,一般幾天就會有好轉。

口腔潰瘍

米粒大小的潰瘍附着在口腔黏膜上,會讓孩子非常疼。一般口腔潰瘍會持續4—7天后自行癒合。如果孩子十分難受,可以將蒙脫石散用溫水調成糊狀,用棉籤輕輕塗抹在潰瘍面上,或者直接蘸取乾燥的蒙脫石散,塗抹在潰瘍面上。蒙脫石散是用來治療腹瀉的一種藥物,本身就具有修復黏膜的作用,對孩子非常安全。美國兒科協會認爲,如果口腔潰瘍出現4個以上,持續出現兩週不見好轉,就需要立即就醫。

齲齒

不少家長認爲孩子反正會換牙,長了齲齒也沒關係,這就導致了我國齲齒兒童絕大部分不會就醫。實際上,兒童齲齒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甚至會引起感染性疾病等問題。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恆牙萌出後,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窩溝封閉,預防齲齒。對於乳牙已經遭受齲齒困擾的兒童,一定要儘早治療。平時,要讓孩子養成勤刷牙的好習慣,儘量喝白開水,少吃甜食。

鵝口瘡

鵝口瘡是寶寶口腔黏膜或舌面上附着白色絮狀物或者豆腐渣樣的東西,用棉籤不易擦掉。這是不少新生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尤其是早產兒。初期患有鵝口瘡的寶寶可能沒有特殊不適,但隨着病情加重,很可能表現出煩躁不安,進食減少,嚴重地可能擴散到咽喉或氣管。專家表示,出現鵝口瘡,醫生一般會建議使用克黴唑,將250毫升的藥分成3份,早中晚各一份,在餵奶前1小時,把碾碎的藥倒進寶寶口中就可以了。一般用藥後2—3天見效,然後再鞏固用藥3—4天即可。

對付鵝口瘡,預防更加關鍵。寶寶的奶瓶要保持乾爽,奶具、水杯要經常消毒,不要在奶瓶中放置喝剩的奶或白開水。

對於新生兒的口腔衛生,父母應該如何做好日常的護理呢?

我們知道,新生兒是沒有牙齒的,要在幾個月過後才能長出,所以在新生兒還沒有長出牙齒的情況下,他們自身的口水是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爸爸媽媽們最好能謹記以下護理常識,讓您的寶寶遠離疾病,有個好胃口。

1.勤喂溫開水。

孩子無論是母乳餵養的還是人工餵養的,在給孩子餵奶後,或餵奶過程中,均應養成有規律的飲水習慣。尤其是當寶寶生病發燒、感染時,更應勤喂溫開水,這樣不僅可去除口內的奶渣,避免因口腔中細菌的發酵產生異味,也有利於體內循環,防止便祕的發生。

2.母乳的媽媽要嚴格保持乳頭的衛生,餵奶粉的也要保證奶具的衛生。

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來說,媽媽在餵哺前應用肥皂清洗雙手和乳頭,擦拭乳頭的毛巾也應消毒後再使用。人工餵養的寶寶,奶瓶及滴管均應清洗乾淨並高溫消毒後才能給寶寶使用。測奶液溫度時,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細菌傳播。

父母們還要知道一點,不要過分的親吻寶寶的嘴,否則會將大人口中的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傳染給寶寶。寶寶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而引發疾病。

3.不要讓寶寶含着奶嘴入睡

寶寶有很強的依賴性,比如有些孩子喜歡含着奶嘴入睡,而父母也爲了安撫寶寶,也喜歡讓寶寶含着奶嘴入睡,這種錯誤方式是造成寶寶奶瓶齲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不要讓寶寶含空奶嘴入睡,這會限制寶寶口腔內正常的唾液分泌,還會對寶寶日後牙齒的生長造成影響。

4.對於護理新生兒口腔衛生,做父母的要知道的禁忌。

首先說說什麼是“馬牙”。胎兒在6周時,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組織,叫牙板。而牙胚則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後牙胚脫離牙板生長牙齒,斷離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時這些斷離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細胞團,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長期留在鎖骨內,有的被排出而出現在牙牀黏膜上,即爲“馬牙”。當寶寶出“馬牙”時,最好諮詢醫生,家長不要擅自處理。

禁忌一:挑“馬牙”

有些父母採用不潔的針去挑刺“馬牙”,結果常引起口腔感染,甚至併發新生兒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等嚴重全身疾病,威脅新生兒健康和生命。

禁忌二:擦拭口腔

由於新生兒口腔黏膜柔嫩,如果用不潔之物擦拭口腔,易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及黏液腺增生。

孩子不會說話,如果不舒服只能用哭來表達,而做父母的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哭聲是否正常,如果發現孩子有應該喝奶但不喝的情況,只是一味的哭,父母就要看孩子是否有了口腔疾病的發生,自己不能分辨就一定找兒科醫生給予診斷,找出原因,以免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在牙科醫生的診室外,總是有很多媽媽等待一個上午,就爲問問醫生“寶寶十個月了,怎麼還不長牙?”、“爲什麼寶寶長了8顆牙就不長了?”一類的問題。似乎判斷孩子的牙齒健康與否,就看出牙時間的早晚以及是否長齊。與出牙相比,牙齒萌出後的健康更需要家長的重視。嬰幼兒齲患的原因很多,有遺傳、發育問題等等,但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口腔衛生不良,這主要是由於家長缺乏清潔意識造成的。

寶寶出生後到乳牙全部長出以前一段時間,由於母乳不足或缺乏,一些年輕媽媽須用奶瓶喂寶寶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如果其中放糖太多,或讓寶寶躺着喝奶使奶瓶嘴直接與上前牙接觸餵食,便很容易發生“奶瓶齲”。“奶瓶齲”一般從上前牙開始,逐漸向兩側後牙發展。牙齒齲壞會降低咀嚼功能,從而影響小兒全身的健康,甚至影響面部發育。孩子常常含奶瓶睡覺,不含着就睡不着,這種不良習慣完全是家長養成的。媽媽們總說把奶瓶拿開寶寶就哭鬧,實在沒辦法。可是孩子哪懂得這其中的危害呢?還是家長不夠重視,覺得無所謂,纔會放任不管。

及時給寶寶清潔口腔是家長容易忽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牙科醫生認爲,寶寶在2歲前就應由家長幫助刷牙,但家長通常覺得孩子牙齒太少,刷牙有些多此一舉,而且寶寶一旦拒絕和逃避刷牙,家長也不願再極力勉強。一個不重視,一個不配合,孩子口腔衛生不良,齲病自然容易高發。從這個角度來看,寶寶出牙早也是有利有弊的。不過,即使教會了寶寶刷牙,在學齡前最好仍由家長協助或監督完成。孩子太小,刷牙總是很難乾淨的,此時的重點並不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要維護新生兒的牙齒健康,首先要講究科學的餵養方法。在喂代乳品時不要放糖太多,餵食時應讓小兒坐立,而不要躺着喂。奶瓶嘴應放在小兒上下牙之間,減少食物直接與牙齒接觸的時間。餵食後應給小兒清洗口腔,去除食物殘渣和乳凝塊,以防被細菌發酵破壞牙齒。其次還要講究餵食時間,一般在小兒睡醒後爲好,不要睡前餵食,以免餵食後小兒很快進入睡眠狀態,唾液分泌減少或停止,牙齒得不到清潔,易發生“奶瓶齲”。

口腔保健則應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開始。孩子在長牙以前,父母應在餵奶後或睡覺之前用溫熱水浸溼的紗布輕擦小兒口腔各部分粘膜和牙牀,以去掉殘留在口腔內的乳凝塊。實踐證明,這種清潔方法不僅能清潔口腔,而且能促進小兒口腔粘膜、頜骨的生長髮育,增強抗病能力。當牙齒萌出後,父母可用食指纏上消毒紗布,用淡鹽水輕擦小兒牙齒的各面。一日數次,最好在飯後和睡前進行。上下牙全部萌出後,可用小型軟質牙刷沿牙齒的縫隙上下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也可用牙刷沿牙頸部作小旋轉輕刷,可配合使用可吞服的牙膏。在洗刷中注意不要使刷毛傷及口腔粘膜和牙齦。

寶寶在長牙之前,都是靠吸吮乳汁、果汁或是各種流質的輔食,來獲得營養和水分。這些流質食物,很容易附着於口腔周圍的軟組織黏膜上,例如上下嘴脣與牙齒之間、口腔底部黏膜、咽喉黏膜等。

細菌的溫牀

乳汁的營養價值特別高,若是長期滯留在口腔黏膜上,就會變成口腔內細菌生長的溫牀。一些感染可能造成寶寶口腔黏膜腫脹甚至出血,例如泡疹病毒等。可能伴隨着一些類似感冒的症狀,食慾也可能下降。

口腔的症狀,有時是在疑似感冒症狀改善後纔出現的。如果是牙齒已經萌發,腫脹的牙齦更易造成食物的殘留,適當的清潔可以減緩牙齦發炎。由於發炎,清潔時可能會出血,可用溼的紗布或棉棒代替牙刷來清潔,若能儘量清潔乾淨,出血情形會獲得改善。

媽媽在餵食乳汁時,要防止過熱,以避免增加寶寶的不適。一般這些症狀會在1~2周改善,若症狀持續則應再就醫處理。

用開水漱口

喂寶寶喝奶或果汁時,爸媽要注意維護寶寶口腔的清潔。爸媽可以用餵奶後再喂些白開水,沖洗或沖淡附着於口腔黏膜上的食物,以降低口腔發生病毒感染的機率。

長牙篇

1歲之前會長牙

長出乳牙時,父母要爲寶寶徹底做好牙齒清潔的工作,才能維持口腔健康,預防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時間

許多寶寶大約在6~7個月大時,開始長出第1顆牙,到了1歲,通常已經長出6~8顆乳牙。不過,並非每個寶寶長牙的時間和順序都一樣,只要在1歲之前長出第1顆牙齒,就可以算是正常。

徵兆

寶寶要長牙時,牙肉的地方會有一點鼓鼓的,甚至會有紅腫的感覺。這是牙齒要突破牙肉表面的前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