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兒歌爲何成了少兒不宜 毒兒歌是如何產生的

本文已影響4.64K人 

兒歌本應該是童趣純真的,但是現在的一些兒歌卻非常的少兒不宜,此外,兒歌“成人化”也讓不少家長感到擔憂,甚至一度成爲公衆熱議的話題。那麼兒歌爲何成了少兒不宜?毒兒歌是如何產生的?下面本站小編帶來介紹。

一些兒歌爲何成了少兒不宜 毒兒歌是如何產生的

一些兒歌爲何成了少兒不宜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就去找它媽。它媽想打架,就賞它媽兩個大嘴巴……”

前段時間,有網友反映稱,自己用網絡電視給孩子播放兒歌時,竟然出現了這樣一首改編的兒歌,歌詞讓人感到不適。評論中,也有不少網友認爲:“怎麼會有這種兒歌?簡直就是教壞小孩的‘毒’兒歌,應該下架。”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類似家長口中的“毒兒歌”並非個例。一些兒歌中或摻雜髒話、或宣揚暴力、或帶色情詞彙,還有的歌詞怪異,讓不少家長直言毀“三觀”。

一些兒歌爲何成了少兒不宜 毒兒歌是如何產生的 第2張

在受訪家長看來,聽兒歌是學齡前兒童快速建立認知的一種有效方式。然而,這種有“毒”的兒歌,不僅可能摻雜在海量兒歌App的播放列表中,在短視頻平臺上也充斥着不少“惡搞”兒歌,令人防不勝防,一旦讓孩子接觸,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毒兒歌是如何產生的

孩子們好奇心很強,也喜歡打打鬧鬧開玩笑,當今社會電子產品廣泛應用對孩子們也有很多影響,種種原因導致出現不少毀“三觀”的“毒”兒歌。同時,市場上缺少符合當代潮流、朗朗上口、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兒歌,優秀兒歌長期缺席使“毒”兒歌有了一席之地。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目前,我國對兒歌的審覈監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兒歌對孩子們精神世界的引領作用,因此建議教育機構、藝術機構以及全社會都能大力創作、推廣正能量的好兒歌,發揮每個人對“毒”兒歌的社會監督作用。

一些兒歌爲何成了少兒不宜 毒兒歌是如何產生的 第3張

同時也應確定明確的行政機關行使監管職責,對寫作、傳播、推廣‘毒’兒歌情節特別嚴重的,進行嚴厲懲處,從法律上保障兒歌對孩子們精神世界的積極引領,提升孩子們的藝術修養。

這些“毒”兒歌與兒童接觸主要在兩個環節,一個是錄製歌曲時,兒歌錄製方通常會請小朋友唱出歌詞;一個是歌曲傳播後,通過兒歌軟件、唱片、短視頻平臺等,被兒童接觸到。

在受訪專家看來,從兒歌錄製到兒歌傳播,從兒歌創作方到相關平臺,在爲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兒歌氛圍方面,都應作出積極努力。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繼續關注小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