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會吃肉的人(3)

本文已影響3.06W人 

很多人吃肉喜歡“大吃一頓”,覺得只有這樣才過癮解饞。宴席、聚餐、自助餐自不必說,有些人即使在家庭烹調時,也習慣於把肉類集中在一餐食用,另兩餐則比較素淡。因肉類中的蛋白質在體內無法儲存,一時過多的蛋白質將作爲熱量代謝消耗,故這種做法極不可取。

做個會吃肉的人(3)

5.當心魚類和海鮮的污染

魚類和海鮮是首選的肉類,受到廣泛的推薦。不過,魚類和海鮮類(水產類)食物的污染往往比陸地上的畜禽肉類更爲嚴重。一個基本原因是,近海海域以及很多湖泊池塘的污染是比較普遍而嚴重的。水中的有害污染物,如鉛、汞、鎘等重金屬會隨着食物鏈在水產類動物體內聚集(生物富集作用)。生活在海水底層泥沙中的貝類海鮮,污染可能更爲嚴重。美國FDA和我國香港衛生署都曾經發出過“孕婦不要吃太多海鮮”的警告,美國FDA的建議是孕婦吃魚類和海鮮不要超過每週12盎司(大致340克)。

除環境污染外,水產養殖業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的現象也比較普遍。目前在水產品養殖中使用的抗生素有百餘種,幾乎涵蓋了所有人類曾經使用的廉價而高效(通常副作用也較大)的抗生素,如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一些養殖業主爲了減少檢測時水產品中每種抗生素藥物的殘留量,採用聯合應用多種抗生素的做法,使海鮮中抗生素殘留問題更爲複雜(檢測單個品種的抗生素也許濃度不超標,但裏面有數種抗生素,其總量驚人)。

爲減少魚類和海鮮可能存在的污染之害,首先要控制攝入量,平均每天50~100克,最多不超過150克,即便美味也不可多用。其次,不要吃內臟、魚頭和魚皮(如果可以去皮的話),因爲重金屬等污染物主要集中於內臟、頭部和皮膚表面。最後,遠洋魚類(如鮁魚、金槍魚、沙丁魚、三文魚等)一般污染較輕;而近海養殖魚類,特別是生活在近海岸底層的黃花魚、比目魚、偏口魚等,污染一般較重。在淡水魚中,黑魚、鯉魚、鯽魚受污染的程度較大,而草魚、鰱魚等主要以水生植物爲食的魚種相對安全。

.選肉的三項注意

①購買排酸冷藏肉“排酸肉”也稱爲“冷鮮肉”“冷卻排酸肉”“排酸冷藏肉”等,是一種高品質的肉類。無論豬肉或牛肉,都可以做成排酸肉。這種肉煮後柔嫩多汁,肉湯清亮,滋味鮮美可口,不發腥,比普通鮮肉品質高,營養也更好些。

動物宰殺後,最初的肉是柔軟的,稱爲“熱鮮肉”。幾小時內,肉會逐漸變僵硬,這種變化會持續1~3天。這時候,由於強烈的肌肉收縮,肉的口感較差。熱鮮肉煮後湯汁渾濁,味道不美,肉質也比較硬,如果把熱鮮肉凍起來,會發生更強烈的肌肉收縮,口感更粗硬,因此凍肉最不好吃,而且解凍過程也會造成營養損失。

如果把僵硬的肉在0~4℃下保存一段時間,肉會慢慢恢復柔軟,在這個過程中,肉裏面的肌糖原分解成乳酸,蛋白質輕微分解使肌肉嫩化,還會產生大量有鮮味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類物質。肉經歷這樣一個“後熟”過程之後(排酸肉從屠宰到銷售,大約要經過2天時間),才變成肉質細嫩、柔軟多汁的排酸冷卻肉。這種肉要在冷櫃裏存放銷售,否則容易*變質。

需要注意的是,排酸肉買回家之後,最好不要冷凍,而是放在保鮮盒裏,可存1~2天,故一次不要買多,以免*變質。

②不同部位的肉烹調效果差異很大?不同部位的肉,不僅營養價值差異很大,烹調的效果也有極大不同。購買之前,先要弄清自己要做什麼樣的菜,然後按需求選擇肉的部位。

一般地,對豬肉來說,裏脊適合製作炒肉絲,後臀尖適合製作肉片和肉絲,前肩適合製作燉肉,五花肉適合製作回鍋肉和農家小炒,排骨適合煲湯。對牛肉來說,牛腩適合燉湯,裏脊適合做牛肉咖喱或者炒肉絲、肉片,牛腱子適合製作醬牛肉或燉牛肉。

五花肉的脂肪含量最高,排骨其次,然後是臀部,裏脊的脂肪最少而蛋白質含量卻最高,營養價值最高。

③小心顏色過分鮮豔的熟食或肉製品在外就餐或購買熟食時,要小心顏色過分鮮豔的熟食或肉製品,其中很可能添加了過量的亞硝酸鈉或色素。亞硝酸鈉不但本身有毒,還可能與氨基酸反應,產生致癌的亞硝胺。

家庭炒肉時,肉一遇到熱油或熱水就會變成褐色。牛肉原色紅,變成比較深的褐色;豬肉原色粉,變成較淺的褐白色。然而,一些超市和餐館中的炒牛肉、羊肉片、羊肉串以及各種火腿腸,做熟了之後仍然是粉紅色的,甚至比生的時候還要鮮豔漂亮,這是因爲在肉中加了“硝”——亞硝酸鈉。亞硝酸鈉在肉裏面變成亞硝酸,然後被還原成一氧化氮,再與血紅素結合成粉紅色的“亞硝基血紅素”。用亞硝酸鈉醃製的肉,煮過、炒過之後仍然保持漂亮的粉紅色。一些熟食在加工過程中還要添加合成紅色素來染色。因此,在購買熟食、火腿腸等肉製品時,不要優先選擇顏色紅豔的品種。

目前,一些餐飲店熱衷於改變熟肉顏色,以至於市場上幾乎買不到褐色的醬牛肉。牛羊豬肉都是粉紅色的。熟雞肉不是紅色就是漂亮的嫩黃,但這都不是正常的顏色,而是用了色素或亞硝酸鈉等髮色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